196体育“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 文旅公益行5月25日第十三期预告:走近青岛教育
发布时间:2023-05-25 18:45:47

  196体育“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文旅公益行第十三期“走近青岛教育”线点正式上线。

  本期丈量青岛选择了目前保存完好的承载着青岛教育发展特殊历程的代表性文物建筑,串联起青岛近代教育发展之路,见证近代青岛历史转型中的教育发展历程。

  礼贤书院旧址位于上海路7号,该建筑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混合式带有阁楼的二层建筑,2022年被列入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礼贤书院创立于20世纪初期,由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德国人卫礼贤创办,是青岛最早的一所新式学堂,成为胶州湾地区新式学堂的样板。以“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方针196体育,开创了岛城新式教育先河。

  自青岛礼贤中学创建伊始,其命运就与青岛城市发展紧密相连,从礼贤中学毕业的学子长期支撑着青岛城建、规划、市政系统的行政及业务部门的半壁江山。更有“院士摇篮”美誉,先后培养出了两院资深院士、共和国“两弹一星”元勋、改革开放40年先锋人物等,沿着院士路可以看到八位礼贤院士们塑像。

  上海路的历史几乎与青岛建置的时间同龄,见证了岛城的沧桑巨变,浓缩了历史文化的积淀。1923年4月17日改称为上海路,沿用至今。这条历史厚重的老街当年知名学府林立196体育,崇德、礼贤、尚德小学校、文德女中,书声琅琅,文化气息十足。

  德华高等学堂旧址位于朝城路2号,建筑年代1910年—1912年。德国三段式近代建筑,德国胶澳建筑管理局规划设计,建筑砖石结构,花岗岩石基196体育,楼顶为四坡斜顶,楼体以正门为中央两侧对称, 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09年开办的德华高等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外政府合办的高等学校,也是青岛最早的高等学校。1912年孙中山访青时曾在德华大学礼堂对青年学生做演讲,礼堂边竖立的雕像也是为了纪念此次意义重大的演讲。1914年德华大学解散,同年同济大学(时称同济医工学堂)土木科成立时,全部教师和学生均来自青岛德华大学。

  目前德华高等学堂旧址正在进行保护修缮,修缮全过程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按真实性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及可逆性原则编制施工方案,尽可能多的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原形制196体育、原材料、原工艺,以解决建筑因长期使用和自然原因造成的残损196体育,从而最大程度保护文物建筑安全,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保存历史信息和价值记忆,为德华高等学堂旧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俾斯麦兵营旧址位于市南区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院内,建筑年代1899年—1909年。共四座楼,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落,德国三段式,花岗岩墙基,折坡屋面,正立面窗户多为拱形,山墙上有“矛”和“盾”的标志。四座营房建筑的平面分别呈H型,共同围成一练兵场,是开敞性的新哥特式建筑。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在此设置青岛私立大学,这是国人在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在私立青岛大学和省立山东大学基础上创办,历经二年,蜚声学界,1932年改名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高等教育史、青岛文化史、山东大学校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58年,山东大学大部分师生迁往济南,仅海洋、地质、水产三系留在青岛,1959年调整成立山东海洋学院,从此成为海洋科教事业的启航地;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中国海洋大学。

  建于1906年,建筑面积5921平方米,为俾斯麦兵营营房,属德国新哥特式建筑。

  建于1906年,建筑面积6425平方米,为俾斯麦兵营营房,属德国新哥特式建筑。

  1932年9月,赵太侔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他注重基础建设,扩大院系规模,严格教学管理,鼓励科学研究,成就了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科学馆由当时著名的上海建筑师董大西设计,建筑风格采用哥特式,特点是雉碟层,1932年开工建设,1933年4月竣工,建成面积达3800平方米,是学校历史上第一座以教学、科研为目的而建造的教学楼。

  化学馆,1937年7月落成,面积2400平方米,地上两层附带地下室的化学教学实验专用楼房,成为重要的教学建筑物。1937年8月 ,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年会在国立山东大学举行。现在是国家重点学科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所在地。

  闻一多故居位于市南区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校园东北角,始建于1900年,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德军俾斯麦兵营的一部分,砖石结构,地上二层,有地下室和阁楼,屋顶呈四面坡状,楼前树立了闻一多的雕像。

  1931年至1932年,时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闻一多先生居住于此。为纪念闻一多先生,1950年山东大学将该楼命名为“一多楼”。

  历史学者,现就职于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长期从事城市文化、建筑艺术与比较文化研究。出版著作:《海陆一体化维度上的东方秘境——不其文化研究》《海陆一体化维度上的东夷文化》《与建筑对话——品读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一杯沧海——品读青岛啤酒博物馆》《老舍的青岛岁月——品读青岛骆驼祥子博物馆》《七扇门推开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等。

  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史和青岛文化研究。出版著作:《闻一多:从诗人到学者》《文学家与海大园》《文化名人的青岛时光》《才华内蕴赵太侔》;编著《科学家的青岛时空》;参编《中国海洋大学大事记》《走近海大园:大师足迹篇》《老舍青岛文集》《青岛文化名人故居概览》。

TOP